
追蹤朋友,獲取最新動態!
掃描二維碼
追蹤朋友,獲取最新動態!
掃描二維碼
公開 ・ 07.06
2025.07.05 (Sat)
在沒有自由,一切只能標準化的殘酷統治下,微小的、不被重視的、連結人民的建築物,承載了一代人對於生活的盼望以及美感追求,形色各異,片中引用的詩句和學者、建築師、攝影師的對話,我每一句都想要逐字背誦…… 迎著苦痛戰勝寒風的民族就是不一樣,厚實的文學素養,每個人講話都像在唸書,這些精神不論怎麼磨難,經過幾代人傳承,都會在。 也好喜歡攝影師跟他遇到的當地居民對話,居民不理解他喜歡公車站,要拍照要他去城市,或是本身帶著對於蘇聯的傷痛記憶,厭惡這些破敗的建築/烏克蘭出了消除蘇聯符號的法令,他也沒有去辯駁:我只是想要記錄下人民的創作,而是以居民的想法優先,默默的做自己的事情不打擾,我覺得比起一些尖銳的鏡頭霸凌,這樣的觀點(紀錄片就是有觀點!) 我可以接受,可惜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建築不見……但是……這些建立在苦難過去的建築,就算是有除了政治跟實務價值的,還是也該走入歷史,人是一切之本,大家應當擁有更好的設施,迎向更好的未來。